`
61party
  • 浏览: 1051159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2
  • 来自: 北京
文章分类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电脑视力综合症——干眼病的防治

 
阅读更多
声明:以下内容来自网络,转载的目的为便于科学知识的普及,如构成侵权请通知本人。
干眼病可以说是一种“电脑视力综合症”。我们的双眼,特别是眼角膜部分,经常是依靠泪腺供给水分,通过眨眼,使泪水变成一层“泪片”分散到眼角 膜,保持眼睛舒服的。所谓“干眼症”是指由于眼泪的减少或者泪腺功能下降,导致眼睛表现出现微小伤痕的一种症状。以往干眼症与白内障、青光眼等疾患主要是 老年人的常见眼病,但现在发现一些城市里经常接触电脑、电视、游戏机的青年人和白领阶层患干眼病的也越来越多了。据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,每天在电脑前 工作3小时以上的人群中,有90%的人眼睛有问题。
1.干眼症的临床症状
干眼病的一般症状是眼睛有干涩,灼痛感,眼屎较多;眼酸、眼痒、怕光和视力减退。其他症状还有头痛、烦躁、疲劳、注意力难以集中,严重时会发生角膜软化穿孔,在检查时可以看到有眼结膜充血。
2.干眼症的形成原因
在人的眼睑上下之间有泪液层,它含有保护眼睛不受感染的物质,人们眨眼时泪液随之均匀分布在眼球的表现,清洗眼结膜上的灰尘,以保持眼睛明亮。一般人们的 泪液分泌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少,所以老年人中干眼病的发病率较高。可引发干眼症的因素相当多,包括:中老年以后眼泪分泌减少、眼睛本身的病症,如角膜退 化、睑缘炎、沙眼等;各种免疫性病症和结缔组织病,如类风湿关节炎、红斑狼疮、口眼干燥、关节炎综合征(多发生在中老年或老年妇女)等;因某些药物引起, 如避孕丸、安眠药、镇静剂、咳嗽药、胃药等;也可因维生素A缺乏所致。
近年来干眼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,主要是由于现代生活中,青年人的工作和娱乐与电视、电脑接触得越来越多、长时间面对荧光屏,缺乏适时地眨眼或让眼睛休息,影响了双眼的泪液分泌;或长期使用某种眼药水,如血管收缩性眼药水,也很容易形成干眼病。
3.怎样预防干眼症
(1)要有效地预防干眼病,最好的办法是养成多眨眼的习惯。专业人士认为,干眼病是一种压力型病症,问题出在眼睛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。因此避免眼睛疲劳 的最好方法是适当休息,切忌连续操作。如果你是眼镜族,那么配一副合适的眼镜是很重要的。40岁以上的人,最好采用双焦点镜片,或者在打字时,配戴度数较 低的眼镜。工作的姿势和距离也是很重要的,尽量保持在60cm上以距离,调整一个最适当的姿势,使得视线能保持向下约30o,这样的一个角度可以使劲部肌 肉放松,并且使眼球表面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到最低。
(2)长期从事电脑操作者,应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,同时增加维生素A、B1、C、E的摄入。为预防角膜干燥、眼干涩、视力下降、甚至出现夜盲等,电 脑操作者应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,如豆制品、鱼、牛奶、核桃、青菜、大白菜、空心菜、西红柿及新鲜水果等。维生素C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氧化。维生素E主 要作用是:降低胆固醇,清除身体内垃圾,预防白内障。核桃和花生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。维生素B1可以营养神经,绿叶蔬菜里就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。每天 可适当饮绿茶,因为茶叶中的脂多糖,可以改善肌体造血功能,茶叶还有防辐射损害的功能。
(3)为了避免荧光屏反光或不清晰,电脑不应放置在窗户的对面或背面,环境照明要柔和,如果操作者身后有窗户应拉上窗帘,避免亮光直接照射到屏幕上反射出 明亮的影像造成眼部的疲劳。通常情况下,一般人每分钟眨眼少于5次会使眼睛干燥。一个人在电脑前工作时眨眼次数只及平时的三分之一,因而减少了眼内润滑剂 和酶的分泌。应该多眨眼,每隔一小时至少让眼睛休息一次。
(4)为减少眼部的干燥,可以适当眼部护理产品。另外眼保健操也可以起到放松眼的调节,减少视疲劳的 作用。眼保健操的本质是自我按摩,就是通过自我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和皮肤肌肉,增加眼窝内血液循环,改善神经营养,能消除大脑和眼球内过度充血,由于循环 畅通,眼内调节肌可以排除积聚的代谢产物,达到消除眼疲劳的目的。
因此需要提醒大家,当您全神专注于电脑屏幕时,您眨眼的次数会跟着减少。建议您多眨眼,确保“泪片”能将水分分散到眼角膜,防止眼睛干涩。如怀疑自己有干眼症,应尽快到医疗诊治。
得了干眼病怎么办?

冬天空气干燥,在不流通的环境中经常使用电脑,两次眨眼之间暴露的眼睛表面积增加及眨眼次数减少,会导致泪液的蒸发加速而成为干眼病。很多患者在开始眼睛不适的时候喜欢先自己“治疗”,用抗生素、抗病毒眼药,其实这种方法并不适宜干眼症的治疗,反而有可能使症状加重,因为不同的干眼症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。如果是服用了某些药物而引起干眼症,则应把药物停掉;若是免疫性疾病、内分泌失调、维生素缺乏等引起的,就要先治疗以上疾病。泪液缺乏型干眼需要点人工泪液,不舒服的时候就点,但一天最好不超过6次,因为如果超过6次以上,就会把正常的泪膜冲走,从而加重症状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简单来讲,干眼可分为脂质异常性干眼(LTD)、水液异常性干眼、粘蛋白异常性干眼、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和混和型干眼五种。其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项:(1)症状:患者的常见症状有视疲劳、异物感、干涩感、烧灼感、眼胀感、眼痛感、畏光、眼红等八大症状;(2)泪膜不稳定:通过泪膜破裂时间(BUT)或泪膜镜检查;(3)泪液分泌减少:泪河高度测定、Schirmer test;4)眼表面损害(加强诊断)FL染色、RB染色、Lissamine Green染色;(4)泪液渗透压增加或乳铁蛋白减少(加强诊断)。依据以上科学的检查,才可以正确诊断干眼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干眼病:只滴眼药水是不够的

http://www.csonline.com.cn/LIfe/jiankang/jiankanzixun/jkzxpic/t20041115_262993.htm


http://www.csonline.com.cn 2004年11月15日5时21分 星辰在线

  秋高气爽,都说广州的秋天是最舒适的季节,可是过于干燥的天气让人感到嗓子干痛、眼睛干涩,一些经常面对电脑的白领们除了眼睛干涩外,眼睛还觉得容易疲劳,视力下降,有异物感甚至有刺痛感等,这是什么原因呢?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刘祖国介绍,在秋季由于天气干燥,使泪液的蒸发加速而成为“干眼病”的诱因之一。这个季节,干眼病的患者明显增加,估计干眼病患者占眼科门诊患者的10%-20%的比例,而在刘主任的专家门诊中此类患者更是接近70%。专家提醒,秋季干燥应预防干眼病。
  
  什么是干眼病?
  
  干眼病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重视的一种疾病。泪液的分泌在正常情况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,所以干眼病的患者以年老者居多。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60岁以上的老人15%患有干眼病,虽然我国没有这方面的调查数据,但是近几年,由于长期使用电脑、空气污染等原因,年轻患者不断增多,尤其是白领女性容易患此病,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人患有干眼病。
  
  刘祖国认为,干眼病患者可分为两大类。一方面由于全身疾病如干燥综合征、关节炎、糖尿病等使泪腺不能产生足够的泪液引发干眼病;另一方面是由于环境因素,如长期使用电脑,眨眼次数常减少,角膜得不到湿润,眼睛就会出现干燥酸涩的症状而诱发干眼病。
  
  在秋季天气干燥的情况下,眼球表面泪液蒸发加速,眼干燥、疲劳等症状则会明显或者加重。
  
  长期使用电脑诱发干眼病
  
  正常情况下,泪液会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蒸发和被吸收,同时泪腺也持续地分泌一定量的新泪液进行补充,以维持眼表的健康、舒适和抗感染能力。而长期在空调开放、空气不流通环境里工作的人员或者经常从事注意力集中的工作,如电脑工作者、编辑等,因为当注视荧光屏时,眨眼次数明显减少,眼球缺少眼内润滑剂泪液的湿润,同时由于眼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,使泪液的蒸发加快,造成眼睛干涩不适,久而久之就形成干眼病。所以专家提醒,经常使用电脑就应特别注意保护眼睛,注意用眼卫生。
  
  治疗干眼病的三大误区
  
  为预防眼疲劳,不少人纷纷采取了不同措施,在办公桌上备用一瓶眼药水就是最常见的现象。不过由于缺乏护眼知识,选择这种措施未必就科学,以下是在干眼病的认知上最容易出现的误区。
  
  误区一:眼睛干燥就点眼药水
  
  当我们长期面对电脑或大气污染等原因引发眼睛干涩酸痛、疲劳不适的时候,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就是去药店购买眼药水。过度使用眼药水就是我们最容易踏入的误区之一。医生不主张干眼病患者长期使用眼药水。因为目前90%的眼药水中都含有防腐剂,这些物质会对眼睛表面的细胞产生损害。就有乱滴眼药水致盲的病例,所以眼睛出现不适还是要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,不要随意乱滴眼药水。
  
  误区二:干眼病一次就能治愈
  
  干眼病需要长期治疗,不是看一次医生就能治愈的,而且治疗期间病情可能会反复。因为无论是全身疾病还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干眼病,都只有去除了病因才能根治。
  
  误区三:患了干眼病会失明
  
  很多患者担心干眼病会导致失明,心理压力较大。其实只有极少数由于全身疾病引起的干眼病会致盲,大部分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会导致失明。
  
  链接:教您几招预防干眼病:
  
  (1)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睡眠充足,不熬夜。
  
  (2)注意用眼卫生,定时休息,看书或者看电脑等需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,建议每隔50分钟就休息5-10分钟,注意眨眼的次数。
  
  (3)计算机屏幕和眼睛的距离保持60厘米,并且屏幕要比眼睛低。
  
  (4)眼球表面的疾病,如角膜、结膜及眼睑等有发炎、过敏、受伤等需要咨询眼科医生并积极治疗,切勿自行买药。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